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从王春辰的视角,看当代中国艺术

发布时间:2020-012-04

01.jpg

木星美术馆


深圳的魅力在于这个城市的文化包容性与性格可塑性,由于新,她给了人们一种青春的朝气、活力,因为新,她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发展可能。这种朝气和活力无疑也给木星美术馆的开馆,注入了更多发展的可能。近日,在深圳的“首善之区”——福田,这家粗犷质朴的建筑外观下,却拥有国际专业标准的灯光布置、恒温恒湿及智能安保的服务系统的大型美术馆,经过了2年多时间的筹建,终于面世。其总建筑面积约1万1千多平方米,层高7.5米、地面载重每平米2.5吨、柱距跨度12米,可组合不同面积多个展厅,所处位置与香港仅深圳河之隔,坐拥深圳两大陆路口岸,与香港对接有天然优势。


02.jpg

木星美术馆咖啡厅


一座民营美术馆的诞生,必然会关心它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创办人Windy Lyu在博物馆体系从业了多年,一直在跟国家文物交流中心合作,其对历史传统的关注之余,也不乏玩黑胶音乐、电影影视的朋友,她的跨界和多元定位了木星美术馆是面向年轻人群体推广当代艺术。而美术馆名为“木星”(Jupiter),也是以轻松好玩的态度和亲近年轻的心态把美术馆打造成具有木星独特磁场的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并且带动周边成为一个富有活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聚集地。


03.jpg

陈曦(左)和展望(右)作品在“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展览现场


04.jpg

金日龙、张峰作品在“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展览现场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讨论逐渐南移


位置处于福田保税区的木星美术馆享有保税政策优势,可以多做国际性展览,而Windy Lyu的理念是把重点放在推广亚洲当代艺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视角下,作为民营美术馆,有条件建设博物馆级别的硬件设施是比较少见的,其开馆展也具有历史视野,邀请了王春辰做名誉馆长并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再访当代中国艺术”。


05.jpg

陈辉(左)和王绍强(右)作品在“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展览现场


06.jpg

周力(左)和梁铨(右)作品在“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展览现场


艺术界第一次系统性地认识王春辰,源于其2013年担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一职。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的他,同时担任着策展人、批评家、老师、学者等多重社会角色,而更为夺目的是作为一个经常活跃在国际艺术舞台的策展人。从2008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起,十多年来,王春辰策划展览百余场,翻译著作10多本,盖满章的护照是他足迹的见证,也是陪伴他走向国际策展人之路的脚步。


07.jpg

策展人 王春辰


近日,木星美术馆开馆展“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在王春辰的主要策划下开幕。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不少美术馆对中国的当代艺术进行研究,而此次展览,策展人王春辰提交了一份跟以往的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展览重合率很低的艺术家名单,并表示这个展览他“蓄谋已久”。中国今天的艺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发生了很多非议,王春辰从事美术研究多年,总觉得也要把自己对中国的观察、理解和体会编辑成这个历史,针对此次展览,是在全球的语境下去看中国艺术,以及艺术家是怎么思考自己和时代的关系。他同时也坦言,此次展览只是一个框架描述,不算是一次完整的呈现,日后还会深入进入到专题研究。


08.jpg

“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展览现场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讨论,这几年特别热: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了“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上海宝龙美术馆举办了“艺术史:40×40——从四十位艺术家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了“步履不停:1995-2019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叙事”;在宁夏的银川当代美术馆举办了“新艺术史——2000-2018年中国当代艺术展”;在成都的麓湖·A4美术馆先后举办了“回路——2000年以来的西南影像实验”和“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在佛山的华侨城盒子美术馆举办了“自由棱镜,录像的浪潮”......


可是在南方,还没有如此大规模的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摄影、行为艺术等多媒材展览,向观众展示这个当代艺术全貌。通过王春辰策划的这场“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满满当当地呈现了一批当代艺术领域中知名度高的艺术家,这60位艺术家带来的104件艺术作品以其特有的“在场”方式完成对过往空间的历史想象与话语重构,以及对过往记忆的“历史书写”与意义填充。


09.jpg

洪浩(左)、段江华(中)和何崇岳(右)作品在“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展览现场


从艺术家的个人史,凝视中国当代艺术


一部艺术史,同样是艺术家的个人史。本次展览通过对杰出个体创作的考察,试图回溯历史丰富的褶皱和切面。


观念的力量


徐冰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最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之一,从1987年《天书》,到1993年《英文方块字书法》、1999年《文字写生》,以及2006年开始试验的《地书》,他从未中断过创造一种如植物般生长蔓延的、深植于“文字系统”之中的当代艺术。这件《英文方块字书法》作品,以类似表演艺术的“书法教室”形式,1994年首次在西方世界展示。


10.jpg

徐冰《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 综合媒材装置 1994-2019


宋冬热衷于宣扬自己提出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不涉及剥削,而关乎发现与创造,是“无用之用”)——他认为“剩余价值”是人们在已有价值之外再认识的价值,是人们忽略的价值。他的创作始终贯彻着这个理念,利用废旧的报纸、衣柜、重新回收的窗框,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锅碗瓢盆,通通可以出现在他作品中,而更显现出一种烟火气。


11.jpg

宋冬《我家是你的舞台》互动装置


作为一个从90年代巨大浪潮中走出来的中国艺术家,杨劲松曾提出两个具有艺术史意义的概念。首先,在西安美院,他率先成立“自由艺术系”,试图打破画种分类的局限,强调精神性的艺术家与工匠性的画家的本质区别。迄今为止,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以“自由艺术”命名的学系,也就只有杨劲松这一回的尝试了,如今被“实验艺术”所代替使用。著名的艺术批评家杨小彦曾坦言说,“我至今认为‘自由艺术’这一概念远比‘实验艺术’更接近艺术的本体,更具有内在的开放性。”


12.jpg

杨劲松《两层空间》240×240cm 布面混合材料 2014(左)

杨劲松《无常之常之二》布面综合材料 240×200cm 2014(右)


其次,杨劲松提出了“新学院派”这一概念,试图涵盖他此前所进行的深入思考,让艺术回归本体。“新学院派”进行了两次展览,不是从事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研究的杨劲松,通过展览本身尽其所能地挖掘“学院派”这一语辞的谱系,撰文论述其中的含义,试图通过重新定义的“新学院派”来为“自由艺术”寻找可能的解释。杨劲松可谓用心良苦,既为自己栖身于学院从事艺术教育建立合法性,又希望通过这一全新的解释推动学院教育的创新。


13.jpg

隋建国《云中花园·流星16#》雕刻泵版 2017


雕塑的重量


隋建国,作为被誉为“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近年来他长期探索3D打印雕塑,深入挖掘新技术在当代艺术领域和社会学领域带来的变革。体量巨大的雕塑横陈在展厅中央,令人惊叹。艺术家在完成泥稿后,经过扫描、放大、3D打印、拼合等步骤,最终呈现出如此样貌。“重量”在这件作品身上具有强烈的迷惑性,雕塑巨大的身型由诸多光敏树脂块面拼合而成,看似沉重实则轻盈,而视觉上“手的温度”似乎占据了作品主要的强度,凝视雕塑表面清晰的手纹,像是巨人的手在不经意间留下的遗迹。


抽象的表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艺术相互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早期具象与对自我主体精神探索的繁复尝试,到如今去繁就简、更为主观自觉、抽象且直接的表达形式,谭平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对创作与时代的思考从未停止,他通过抽象语言超脱东西方艺术,体现出个人价值与独立性。在他看来,美国抽象表现艺术受书法和禅宗的影响,如同中国当代艺术深受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转化为观众自己的文化。

14.jpg

谭平《冲动》布面丙烯 300×400cm 2015


行动的智慧


段英梅代表着中国前卫艺术的一部分。她曾在传奇的艺术区——“北京东村”生活和创作过多年,并在1995年参与了被认为中国现代艺术的经典之一,“东村”艺术家集体行为艺术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创作和表演。她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克里斯托夫·施林根基夫的学生,曾在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HBK)学习行为艺术创作;她提出了“日常行为艺术”和“平等合作”的概念并身体力行。她是以人们在古代成为行吟诗人的方式在当代成为一个艺术家。


15.jpg

段英梅作品在“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展览现场


16.jpg

刘勃麟《千里江山图》100×300cm 2014


被称为“中国隐形人”的刘勃麟,将自己伪装成隐形人,隐藏于任何环境背景之下,把自己和身后的环境融为一体,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对生存、环境。社会、政治和自我保护等主题进行探讨。10多年前的《城市迷彩》系列作品把他推到大众的视野。生于1973年的刘勃麟,成名不算晚,他在文化大革命和随后的经济快速发展中挣扎的艺术家中脱颖而出,这次《千里江山图》是他在2014年创作的作品,作品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背景。画面中的“隐形人”包含了来自于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并展示出了不同的表情和手势动作。


17.jpg

陈辉《山水景观 》400×160cm 水墨纸本 2007


水墨的精神


多年来,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一直是美术界的热点,其中对水墨画的探索和实验更是百花齐放。伴随着这些变化产生了种种新的称谓和争论,如:“实验水墨”、“新文人画”、“抽象水墨”、“中国画穷途末路”、“中国画走中西融合是否从一开始就错了”等等,各种带着浓重文艺腔的论词论调充斥着艺术媒体。著名山水画家姬子,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陈辉、杜大恺、顾黎明是这场水墨实验的积极参与者,并以踏实的实践和具有极强说服力的作品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探索之路。他们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或者说,艺术创作始终都没有脱离传统文化的文脉,探索出对传统艺术的一种当代转换。


18.jpg

杜大恺《青山如屏迎人立》250×237cm 2012


19.jpg

顾黎明《山水赋NO 18》卡纸上色粉、水彩、铅笔及蜡纸拼贴等,75×46.5cm 2016


姬子不是科班出身、绘画全靠自学,习画40多年,原来寂寂无闻,2009年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了“墨道法相”的个人作品展后,名声大振,其创作出风格独特的墨道山水受到艺术界和批评界的关注,被看做是中国画的创新力作。艺术家感应天地、通达深邃的哲理,于水墨中释放豪放开阔、恢弘磅礴的气势,融入不羁传统、植入当代意识,正是水墨精神的表征。


20.jpg

姬子《太仆法相系列》184×145cm 纸本水墨 2011


对新旧文化的兼容并蓄


21.jpg

缪晓春《从头再来》影像、艺术微喷 可变尺寸 2008


缪晓春以摄影和多媒体艺术创作而在当代艺术界享有盛誉。他擅长挪用艺术史中经典作品的“结构”,言说自己的“现代寓言”:在他的很多影像作品能看到他结合“自身形象”,从西方艺术史出发,集合西方多位艺术大师的油画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把“自己”投身到艺术作品中,通过对西方神话故事中天堂、地狱、人间场景的演绎去表现西方宗教对生与死的认知。


22.jpg

戴耘《时代空间》165×270cm 红砖、水泥、钢筋、角铁 2009


戴耘的近作,以他所擅长的技术方式重新进入历史。如果说,戴耘曾经以一种摹仿的方式,用青红砖材料再现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成为当代生活的符号性象征。那么,在近期(实则是近6年来)作品中,他将其目光从现实生活转向历史深处。在那里,他似乎找到了自我的存在感——一种通过艺术史获得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不是个人肉身的存在,而通过艺术与不同民族精神的演进历史相遇,在一种集体性的人类自我意识中感受到个体的存在。


23.jpg

王川(四川)《欲界》布面油画 130×199cm 2006


深圳的势力


这次展览,策展人也关注到深圳这一艺术高地的态势,呈现了一些代表性的艺术家。


王川1985年组织发起的深圳首次现代艺术展“零”与1990年在深圳博物馆《墨点》装置作品是深圳现当代艺术的开幕式,同时也成了中国现代艺术在南方一个标志性起点。王川是最早来深的一批艺术家之一,也是传奇色彩特别浓厚的一个艺术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才情、智慧以及他特有的固执、精明。


24.jpg

梁铨《无题》160cm×122cm×3 色、墨、宣纸拼贴 2012


梁铨生于1948年,他是“文革”结束后最早一批留学海外的艺术学生,属于中国最早一批实验抽象艺术的艺术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开启的抽象艺术中,倡导中国绘画中宣纸、水墨、晕散、留白等等传统创作元素塑造的中国文人意识上的抽象艺术。与西方抽象绘画在色彩逻辑关系上建立起来的控制情感的理性抽象对话,宣讲东方“水墨精神”的感性抽象与强调理性克制情感的纯粹抽象,构成了抽象艺术在中国艺术家的实践中寻根与向外,梁铨就是其中一个最早的实践者。


25.jpg

周力《线之三》综合材料 200×500cm 2019


同样居住在深圳的艺术家周力,在创作中那种四两拨千斤的巧劲,透露出轻盈、空灵、飘逸的不拘泥于风格和形式的个人抽象抒情空间。从2001年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到2017年在余德耀美术馆的“白影”,再到2019年在伦敦白立方画廊的“我站在窗的中间——心原”,周力的每次个展都能够引起轰动,并迅速地在国内外声名鹊起,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结语


历史的多样性给我们提供多样的历史的图景,当代艺术研究的一个普遍思路是对社会的现实批判与深度追问,进而探讨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即其中隐含的哲学或神学思想。这60位艺术家是中国当代一线的艺术家,他们的很多系列作品以及艺术主张,不仅进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也成为了一个时期的经典符号,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和肯定。我在这里述说的也只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冰山一角,还有待更多的发现、研究和总结。


但可以说,他们的作品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艺术作品中那些具象的存在与表征,并没有将我们的思维限制在符号与线条的表层,而是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更为深远而宽广的想象空间,关于历史的叙述与话语、关于文化储存与记忆,我们得以在这一特殊的“想象空间”中完成对历史和文化的社会性建构与体验。同时,那些精心挑选和组织的符号和线条,也没有将我们的认识局限在“图景”表层的描述中,而是提供了一个通往历史深处的媒介通道,进而使得我们得以在对图像的审视中更加生动地想象、认识和反思过去,而这正是“历史的凝视”的意义。


26.jpg

向京作品在“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展览现场


历史的凝视,再访当代中国艺术


展至2020年4月15日

位于木星美术馆 · 深圳

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