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设计助力《诗画中国》|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用科技邂逅诗画之美

发布时间:2022-11-04

诗,道不尽古今风骨柔情

画,绘不完千年山河万景

然而这诗与画

无形与有形的碰撞

却在如今跨越历史的长河

碰撞出了属于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2022年8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王之纲,担任了该节目视觉总监,并带领团队参与创作。


43.JPG


42.JPG

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


节目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全新视角,充分利用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现代科技手段,为一幅幅千古画作注入“新鲜血液”,带领观众在诗与画的融合中,深入了解名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尽情领略华夏千年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杂花图》卷


在首期播出的《杂花图》卷中,王之纲团队进行了大胆尝试,以视听结合的方式,运用现代CG技术对古画进行了艺术复现,将钢琴家郎朗置身于明代画家徐渭的《杂花图》卷中,用琴声演绎出了一首跨越古今的水墨交响曲,屏幕前的观众也有如画中人般,得以穿行于徐文长笔下的自然奇观中,沉浸式感受古诗画的意趣与魅力。


44.JPG


45.JPG

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杂花图》卷


情绪与空间

借音乐共绘“画中世界”


徐渭在《杂花图》卷中以时而轻勾淡点、时而泼墨横扫等不拘一格的笔墨之法,描绘出了端庄雍容的牡丹、浓墨重彩的荷叶、顶天立地的梧桐、灵动可爱的菊花、郁郁葱葱的芭蕉、风骨凌凌的梅兰竹等,共13种姿态各异的花木,一气呵成又高潮迭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乐章。


46.jpg


基于此,创作团队以《杂花图》卷独特的音乐性为核心,围绕“画作与音乐的情绪关系”和“画作与人物的空间关系”两层关系进行创作,旨在充分调动观众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感受,重新赋予《杂花图》卷以全新的生命力。


首先从画作与音乐的情绪关系出发,根据《杂花图》卷中不同花木所呈现出的或清雅飘逸、或潇洒激荡之势,分别选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德彪西的《月光》以及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这3首情绪各异的中西方经典音乐与画作的水墨运笔节奏相互配合,将水墨韵律化作乐曲旋律,让观众得以尽情领略画家行笔时饱含的浓烈情绪,及其笔下所绽放出的旺盛生命力。


其次对于平面的画作而言,为了使其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姿态跃然于屏幕之上,团队提出了“画中世界”的概念,旨在营造人物与画作的空间关系。通过选取画作中独立呈现的部分花果草木,根据笔墨之法和音乐的情绪,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场景化想象与延展,设计与之相配的自然场景,将钢琴家郎朗置身其中,犹如走入画中世界。


47.jpg


48.jpg

郎朗置身于竹林、荷塘中


保留与突破

传统文化的数字复现


保留——乃还原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杂花图》卷作为画家徐渭以狂草入画的大写意典范之作,以其姿纵率意的笔触、淋漓酣畅的用墨,尽显狂草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又饱含其自身因无常命运生发而出的激烈狂放的情感,由此被后世乐道、奉为佳作。


故徐渭用笔,于形于意而言,都可谓《杂花图》卷之“魂”。为了尽可能保留并展现原画之魂,团队采用了实拍水墨绘画的方式,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陈辉和博士生陈博贤进行专业指导,在前期反复临摹学习的基础上,将画中全部13种植物的花、叶、筋、茎、蕊、枝干等局部细节一一拆分,再仿照原作笔触进行重新绘制并实拍,最终累积了近200余张画面素材,以最大程度还原《杂花图》卷的独特笔墨之法。


49.jpg

陈辉教授(左一)进行专业指导


突破——即助传统艺术表现再现活力。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领略到《杂花图》卷笔墨之法的独特魅力,团队创造性地在画面中加入了水墨晕染、行笔运笔等细节呈现,运用CG技术手段对实拍素材进行数字化合成,尽可能地再现了徐渭于百年前的绘画创作过程。


实拍与后期相结合呈现出的水墨晕染如点睛之笔般,将国画的灵魂、音乐的情绪、水墨的质感全部吸纳融合,为《杂花图》卷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狂扫、泼墨等笔触仿佛冲破屏幕,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更在音乐的烘托下将情绪推至高潮,使画家的高超技法一览无余。


《货郎图》


在《货郎图》一期节目中,王之纲团队则采用VR动画的创意表现形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让戴上VR眼镜的小演员韩昊霖“穿越”进了南宋画家李嵩的《货郎图》卷中,在小泥人的带领下踏上了一场奇幻而惊险的旅程。在满满童趣之中,也让观众得以领略画家笔下南宋时期钱塘一带的风土人情以及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之貌。


50.JPG


51.JPG

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货郎图》卷


作为宋代风俗画的典型代表作之一,《货郎图》卷以线描为主,围绕货郎和货担的中心主题,描绘出了一幅热闹生动的南宋市井生活场景。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把各式民间玩具、日用百货、时蔬酒果等物品带到乡村进行贩卖,孩童奔走相告、妇人绕其左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动态传神的人物形象和场景,也让整幅画面充满了趣味性和浓浓的生活气息,更反映出了南宋乡村庶民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及社会的安定太平。


因此,为了最大限度还原画作本身所表现出的趣味性,并让现代观众能够深入感悟其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创作团队采用三维重建技术,将满载物品的货担打造成为一个迷你的“民俗博物馆”,以孩童的主观视角带领观众揭秘小小货担内部蕴藏的“大千世界”。


正如《诗画中国》视觉总监王之纲表示,通过打造这样一个迷你“民俗博物馆”,以儿童视角进入货郎世界,让小泥人有如导游、使者一般,带领孩子和年轻人畅游在充满趣味和烟火气的《货郎图》卷中,亲身感受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三维重建

打造“民俗博物馆”


作为画作中心人物,老货郎身上的货担自然而然成为了画面的焦点,尤其是左侧货架下作者自题的“三百件”字样更是勾起了无数好奇,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真实记录着历史上南宋百姓们的生活方式,更是宋代手工乃至商业的一个缩影,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因此,为了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欣赏到货担上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商品,团队在对画作及相关文献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将画面上的玩具百货、时蔬酒果等300余件物品一一建模还原,并采用微观视角进行呈现,以放大并凸显其丰富的细节,让画中的扇子、马扎、葫芦、茄子、青菜、酸醋、拨浪鼓、不倒翁、风筝等各色货物惟妙惟肖跃然于屏幕之上,共同构成了一座反映南宋市井生活的“民俗博物馆”。


52.jpg

(三维重建的300余件货物模型)


为了让整体表现风格更加生动有趣,更参考借鉴了宋代泥人的形象,由此创作出一个拟人化的“小泥人”角色,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小演员韩昊霖和观众,一同游走在琳琅满目的货物中间,感受着各类商品背后所承载着的文化价值和古人的生活哲学。


53.jpg


数字技术

再现古画艺术特色


李嵩在《货郎图》卷中以白描手法对画中物品和人物进行了细腻精致的描绘,货担上的货物更是用笔如丝般繁而不乱、柔韧圆转,体现出了画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精良技法。


因此,为最大限度保留并再现原画的艺术风格,团队在三维重建画中货物的处理上,采用了描边的风格化渲染方式,以更加贴合画作本身的艺术表现特色,同时配合光影效果等环境处理,由此打造出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货担内部世界。


54.jpg


55.jpg

(货物的描边及光影处理效果)


传统与现代

从来不是一对矛盾体

在当今的文化和艺术语境下更是如此

传统文化赋予现代艺术以精神内涵

现代技术则助力传统文化重获新生

共同在新时代绽放新生命


图文提供  |  王之纲团队

视频来源  |  央视文艺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宫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