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一带一路”专题 | “一带一路”与美术发展众家谈(上)

发布时间:2017-06-24

01.jpg

《中国美术报》第69期 学术月刊


“一带一路”与美术发展众家谈(上)


【编者按】作为“五位一体”的组成部分之一,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等的发展是相携相生、互为联动的。5月14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我国首倡举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主场外交活动。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约1500名正式代表参加了会议。论坛以“五通”作为主线,围绕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重要领域进行了讨论。其影响范围几乎贯穿了包括文化艺术在内的各领域。为更好地发挥美术的交流优势,推动民族美术更加良性地发展和转型,本刊特邀请16位国内外美术理论家、批评家和艺术家,结合当代美术创作、展览和中外美术交流活动的现状、存在问题等,分析和展望“一带一路”倡议所开启的新的契机和可能性,以及他们对此的思考或建议。


本期导读

“一带一路”与美术发展众家谈(上)

▲刘伟冬、张坚、皮道坚、潘襎、齐凤阁、陈辉

“一带一路”与美术发展众家谈(下)

▲李超德、张译丹、凌承纬、阿克玛尔·努尔金诺夫、E.V.博尔奇、科夫通·维克多·伊万诺维奇、任平、麦荔红、于雷


刘伟冬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刘伟冬.jpg


传播会使文化更具影响力


我们常常喜欢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来形容中华文化的特征。当然,这样的评价无疑会唤起我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任何事情都是一柄双刃剑,它会因为过于陶醉而使我们产生一种精神的懈怠。在我的理解中,这样的评价只是一种历史的总结,并不能代表中华文化在当下国际语境中的影响力。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已跃升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我们文化的影响力远远落后于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力。我以为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创造,更在于传播。传播可以使文化更具影响力和生命力,传播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途径,传播可以使一个民族的创造成为全人类共有共享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中国的文化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不大不是我们创造得不够,而是因为我们自己传播得不够,西方国家的许多民众对中国存在的误读和误解也是因为我们自我介绍得不够充分。文化传播说得通俗一点是一个上门营销的事业,指望别人主动获取,除非你强大到能够决定别人的生存。从文化传播的历史来看,西方近现代的许多文化成果都是由他们自己主动上门“推销”的。在我国,从明代起西方的传教士们就不余遗力地在“推销”他们的文化。所谓的传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植入,这些传教士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信仰、思想和观念,也带来了几何学、历法、自鸣钟和望远镜等。一旦传播受阻,紧随而来的就是武装着洋枪洋炮的军队。他们就是通过这样所谓的文化传播和军事征服,使许多的民族在不同层级和程度上“被西方化”。日本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而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文化加军事征服的结果。而且,西方的这种文化传播自始至终没有停止过,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其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有所改变而已。


当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价值观和形式形态的差异性会为我们的文化传播增添许多的难度,但并非无可作为。关键是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是否有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案。有许多事情我们在顶层设计的时候就发生了偏差,以语言学习为例,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从来就是拿来主义的逻辑,总是要向别人学习,当然这没有错。但是,千万别忘了外语的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借助别人的语言来传播我们的价值观念、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成就。就这一点包括我们的知识阶层都很少意识到,因此才会有中文、中医、中国画和书法等所谓国粹专业的教授们鄙视学习外语的奇谈怪论。


我以为中国政府现在所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倡议,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的“出击”,更是一种文化的“出击”,所以,中国的艺术家们如何在这样一个宽广而纵深的舞台上展示和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使中国的艺术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这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个机遇。


张坚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张坚.jpg


“一带一路”把世界美术推到台前


说到“一带一路”和美术史,我想到的是当下学界正流行的“世界美术或美术史”的话题。对于世界美术史,许多人是有误解的,以为世界美术史就是把世界各地的美术作品按照地区或时间编排在一起,出一本类似艺术通史或艺术百科全书一样的书,就算大功告成了。而事实上,世界美术或美术史,首先是基于人类文化和艺术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传播的历史和现实提出来的,这个概念的丰富和完善,有赖于学界跨文化的艺术交流和融合的个案研究成果,而不是确定一个世界艺术通史写作框架的问题。此外,“世界美术或美术史”话题的提出,一定程度上也是对19世纪以来较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艺术史叙事的反拨和纠偏。


应该说,长期以来,国内的外国美术教学、译介和研究大体是以西方美术为中心的,当然,也有学者尝试撰写世界美术史,把世界各地艺术,包括中国艺术,纳入到统一的历史叙事框架里,与西方艺术并置,以反映世界美术的多样性和平等性,但实际操作中,也还是没能完全脱离西方艺术主体的叙事模式。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是作为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其中也包含了一种新的基于平等的文化交流和认同框架下的世界眼光,而这对于国内从事外国美术教学和研究的学者而言,是一个建构中国的世界美术愿景的契机。


事实上,“世界美术或美术史”是基于人类文化和艺术的流动性和扩展性得以形成的,这种流动和扩展在历史上通常是与贸易和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乃至形成特定的文化或艺术的地理圈。它不是一个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一个交融和互补的过程,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这部分的事实,往往在传统的“西方中心论”或以单一民族文化身份为导向的艺术史中被遮蔽或有意忽略掉。近几十年来,世界美术或美术史的研究业已成为国际上的一股重要学术思潮,当然,对世界美术史的研究到底该怎么做,它的理论的根基如何来建构等问题,是存在诸多争议的。不过,面对全球化的时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策展人是把研究和阐释的注意力放到了那些跨文化的艺术创造和交流活动上面,去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也可视为当下学界对世界美术史的研究和写作的诸种理论和实践可能性的一次全面的探讨。


近年来,国内学界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积极拓展中国与亚欧各国艺术与文化交流史的国际研究合作和基础的资源建设,比如,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10月举办了“丝路·思路——克孜尔石窟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这类活动虽然主要还是在中国美术史的领域里进行的,但确实也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为国内的世界美术史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主题以及专业发展空间的思考,而以我的理解,这中间,最重要是大家开始更多地关注世界美术或美术史的中国语境,这种关注会让国内的世界美术史的话题变得更为复杂,既关乎全球化境遇下的艺术交流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贸活动的关系,也牵涉具体的新的视觉艺术研究领域的拓展,比如,如何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和文化的专门研究,同时,还势必引发对艺术的一般文化和美学价值以及世界美术史的理论话语的探讨,不过,无论是在哪个层面,“一带一路”都已把世界美术和美术史的问题推到了前台。


皮道坚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皮道坚.jpg


不断拓宽当代艺术表达途径


我在2001年广东美术馆主办的“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展览的策展论述中曾经这样说过:“在我们这个愈来愈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已不太容易找到像‘水墨问题’这样纯粹的中国问题。”而水墨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乃是因为它“还算得上是某些本土价值观的最后载体,它提醒我们注意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并以自己的存在方式来强调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培植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重要的是它还关乎我们的民族文化进入世界文化格局的方法、策略和途径”。


现在看来,中国水墨艺术不曾山穷水尽,亦未穷途末路,它已然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成功完成了自身的现代转型,焕发出新的生命,并在经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赢得了对当代文化问题的发言权。


在世界文化不断交流碰撞、融合、转换的多元动态过程中,我们有一些艺术家正以一种包容与开拓的文化态度,成就对此种多元文化认知的当代性表达,以一种带有水墨性、水墨精神的水墨方式,颠覆国际化、当代性与本土化、传统性“二律背反”的当代神话。


这些艺术家将视野放在与社会有直接关联的层面,不仅将艺术实践带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机构和艺术生态之外,而且还通过艺术行为与社会进行更广泛、更直接的交流。刷新了“艺术”概念中陈旧的“创作形式”“作品内容”“流通渠道”等传统内涵,有力冲击了传统艺术话语的藩篱和行业的壁垒倾向。


在对“水墨问题”解题方案的探索中不断地全面突破自我,这无疑需要勇气、牺牲精神和艺术判断力。古老的东方哲学、中国文化的水墨性、水墨精神和水墨方式,可以为混沌的当代世界更新价值观念,为世界当代艺术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因此,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和原点,融合东西方文化视野,不断拓宽自己的当代艺术表达途径。


潘襎

台湾佛光大学文化资产与创意学系主任

潘襎.jpg


“一带一路”的文化使命


古代丝路乃是通过东西方商人的国际贸易,沿路缔造出彼此对话、文化交融、相互了解的桥梁。具体结果则是敦煌石窟的辉煌灿烂、绵延近千年的东西文化交流的轨迹。没有“丝路”就没有敦煌,没有经济活动就没有人类文明交往的庞大动力。经济架起相互了解彼此文明的契机,创造出崭新的文化交流的成果。


可惜,丝路那种东西文明交流中断之后,近世纪开启的海上贸易,却是建立在掠夺资源、控制市场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上。建立在如此基础上,随之而来的趋势是摧毁对方,控制对方的经济与军事手段。这正是人类数百年来东西文明接触后的悲哀之处,挟着船坚炮利的物质文明,物竞天择的优越的人种观念,对于弱小一方进行巧取豪夺,亚洲、非洲国家几乎少能幸免于外。两次世界大战,何尝不是因为争夺殖民地、扩张经济利益而造成的悲惨结果?


21世纪,人类该有新的世界观,希能舍去霸主思想,彼此欣赏,文明共存。中国文明当中,具有无为而治的老子思想,济弱扶贫的儒家思想,众生平等的佛家思想,这三种思想在每个朝代担任不同角色,发挥不同效能。今日,中国逐渐兴起,这三种思想使得中国文明能在现代文明中具备和平崛起的重要安定力量,肩负着中道的角色。如果我们抱持这三家思想,则“一带一路”必然是共创人类文明的新的契机。


我相信,21世纪是一个对话的时代,“一带一路”将使得分立的个体获得相互对话的可能性。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昔日的陆上丝路正是建立在这种中道思想上。今日的中国文化,只要本着三家思想的精髓,必然会对21世纪的人类文明作出积极的贡献。


繁荣的经济、成果的共享、文化的相互欣赏,必然是21世纪共存共荣的模式,相信“一带一路”将会为人类文明建立起美好的远景。如同我们今日看待陆上丝路那样的眼光,惊叹于敦煌石窟的伟大成就与灿烂的成果,后世必然会一同歌颂“新的丝路美学”。


今日,灿烂的文明也必将因为高度的视野与无私的奉献,创造出绵延不绝的崭新的“21世纪丝路美学”,不论是海上,还是陆上,“一带一路”将会是多元文化之间彼此分享文明果实的桥梁。


齐凤阁

深圳大学教授

齐凤阁.jpg


国际美术交流需要顶层规划与设计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将为美术的交流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尤其是对作为国际语言的版画的交流与繁荣,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版画大国,但在世界版坛上还未确立其相应的地位,这与以往宣传推广不够有关。近些年随着国力的增强与文化战略的调整,对外版画交流增多,使世界对中国版画越来越刮目相看。但有些交流活动经费投入不少,宣传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我也曾参加中国版画代表团到国外宣传推广中国版画,总体感觉我们的展示活动常缺少周密的筹划与大力推广的措施,没能充分利用外媒等传播渠道,使国际影响最大化。记得2003年,欧洲木版基金会与大英图书馆举办中国当代版画展,邀请宋源文先生与我去参加其系列活动。此展览筹划一年多,展期三个月,精心准备了双语种宣传资料,其布展的精致、 开幕式的隆重,以及各重要媒体的介入,其巨大影响产生的社会效应令人赞叹!这与我们的有些出国展形成很大的反差。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的美术交流,不应光借鉴这些好的经验,克服以往项目选择的盲目性与交流的随意性,而且需要顶层规划与项目的具体设计。可以通过专家的研讨、论证制定出蓝图,有长短期建设的目标与大思路,又落实到一个个具体可行的项目与措施中,而且最好不是一厢情愿的单边交流,免得展览得不到国外的大力支持与协助。观澜版画基地利用其举办国际版画双年展的有利条件,建立起国际版画机构联合会,并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制定了“一带一路”国际版画交流项目,涉及80余个国家和地区,这样建立起的“利益和责任共同体”在合作中可互惠共赢,双方均有积极性。通过版画的国际巡展,在国内外美术馆、 博物馆开展版画公教活动,以及各国版画家的驻留、 创作、举办论坛等系列活动,会把版画的国际交流推向新的阶段。如果中国版画能有科学的顶层规划与具体的项目设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逐步确立起版画强国的世界地位。


陈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陈辉.jpg


向世界展示中国气派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不仅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国际文化艺术的交流与繁荣同样产生深远的影响。习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会对国际美术交流展览搭建平台,为各国高水平艺术的广泛传播与相互学习提供难得的契机。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文化艺术独特性与经典性的展示,让我们有可能在借鉴与赏析的同时,思考本民族文化艺术的传统与现代的发展问题,探究中西融合、洋腔中唱的民族美术新面貌的可能性。特别是西画中对景写生与中国画“道法自然”“胸中丘壑”写生的不同与审美差异,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价值观对于东方艺术注重心性与主观感受的表达的借鉴转移与个性化的趋势,以及各国传统文化精神如何在新时代的语境中彰显其内涵与品质的当代性,这些都是我们要去研究和思索的问题。


当前的美术展览繁荣且活跃,这是积极的一面。艺术惠民、艺术为人民、艺术进万家,对普及大众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是值得肯定的。但展览过于频繁极有可能带来艺术作品的学术水准、艺术水平和作品品质的降低。一个接一个的展览邀请,使得艺术家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一幅精品佳作,多的是一份浮躁和无奈的应酬,少的是一份宁静致远的思考和精益求精的反复推敲。


艺术家的艺术构思是在从容自由的状态下且时间充沛的前提下才会有出彩的瞬间和妙想的奇思。而艺术创作是在此基础上的敏锐感觉和激情表达,是在没有外在压力与包袱的状态下,对艺术的淡定与自觉,是对艺术作品格调与品位的一种精湛的追求,是对画面意境营造的一种艺术升华。


艺术创作的高峰一定是在先有高原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高原基础厚,作品自然有分量。基础厚的作品自然在思考历史感、文化性、艺术性、思想性、震撼力上有充分的储备。故高峰之作一定是奠定在高原之上的经典力作的大作品,能在美术史上留下灿烂光辉的一笔,有着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并且把它放到世界美术史上去衡量与鉴赏都毫不逊色。这是体现民族艺术特征与独特性的坐标。所以,作为专业的、学术的美术创作与展览一定要起到引领的作用,要有体现中国精神传承的担当意识,要有振兴和弘扬中国文化的自信。努力出精品、出力作,创作出有血肉、有筋骨,有高原、上高峰的佳作,在艺术高原上铸就艺术高峰。在回报祖国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02.jpg

《中国美术报》第69期 学术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