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
个人随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艺术评论 > 正文

师法自然 本真由心 ——关于中国画教学与写生(一)

陈辉


艺术教育应把艺术理想、博学传统、独立思考、审美判断、品位修养、体现时代的真善美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具体实践时,需要的是对传统的梳理和放眼世界的胸怀,在传承与融合中学习与实践,在中西合璧中嫁接和移植,在对自然的写生中探索和开拓。倡导艺术的批评精神和开放式及讨论式的教学思想,提倡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法,因材施教,注重特色,在艺术坐标和艺术取向上有独立的判断,强化艺术独特口味和自我相貌,通过作品展现出艺术的表现魅力和时代风貌。


中国画通过写生方式,以笔墨直接表现物象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训练过程,需要悟性与实践的不断锤炼和长期积累,从笔墨赋形到以形写神的不断完善,笔墨才能得以精进与提升。


教学中要鼓励和支持学生们这样去实践,这类实践方式可直接在自然中感受到四季朝暮、天体运行的时空现象和时间变化,在有限的写生时间里练就对构图的取舍能力和构成能力,训练对景物果敢的选择能力和塑造能力,培养笔墨的概括能力和表现能力。尤其对丰富的自然和鲜活的物象的直观感受是关在室内凭空想象不出来的,闭门造车的虚构假象和娇柔造作之笔墨在此显然苍白无力。而面对自然的写生,其笔墨对自然物象表现出的生动气韵和鲜活笔意所具有的实际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以笔墨直接写生是一个持之以恒过程,需要悟性与实践的不断锤炼和长期积累,从笔墨赋形到以形写神的不断完善,笔墨才能得以精进与提升。


感悟生活与由心入画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见的景物并不一定是如意完整的构图,或缺乏点、线、面的对比关系,或缺少画面的节奏韵律。它需要画者用心感受客观的自然,以看不见法理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嫁接和移植方可有称心之构图、如意之画作。艺术作品的魅力是我们对真实的客观观察后所获得的一种主观感悟中的重构与再创,是艺术审美对生活和自然的归纳提炼与无限升华。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通常我们对经历过的事情会有切身的感触,对赋予感染力的情景与事物会有感动,对颂扬人性之美与生命之魂会有心灵的震撼。感触的激情与心灵的震撼撞碰出灵感的火花,汇集成美之画境,这是感动于生活和自然的艺术发现。慧于眼、应于手、得于心,蕴涵着生动的气韵和生命的气息。


写生教学中,我提倡把对景物的构图分布归纳和安排在点、线、面的布局里,合理经营黑、白、灰的关系,将比例分割的数据美融入于画面的艺术处理中。包括在形式语言、节奏关系、气韵表达等抽象要素的把控上要依像而悟而预先作整体安排,从艺术的审美角度来决定景物的主次关系,调配好画面物象间的韵律与节奏,以烘托出写生的情趣和意韵。把这些艺术元素注入在平实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中时,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不见奇观的景致就会成为我们发现和描绘的艺术存在,表现生活的绘画自然有了格韵,有了意趣。


画格与品位是人品和学养的综合体现,是文史哲的思想,生命的历程,文化的积淀,美学的修养,艺术理想的长期积累和坚守,是恒定的心态和不灭的信念,是对艺术虔诚的人文情怀。艺术的感觉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体验与感知。艺术的灵感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被激活的那一刻而获得的艺术冲动,如此的艺术冲动非常珍贵。多数的写意之佳作都诞生于此时的迸发。


学习写生,学生们应注意的是:不能只注意对客观形态的真实性的再现描绘,而忽略了主观感受下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审美形式,不能只顾物象的单独描绘,而忽略了画面整体的笔墨气韵,还不能丢失中国画以形写神、借形写意、气韵生动的精髓和底蕴。


感悟生活是要发现生活中的美,把美的感受寄情与笔端。即景生情、寄情入画。


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张璪提出的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的美学观点。理解和精读传统画论,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梳理中国美术史那些艺术高峰的经典之作,借鉴和学习传统中的精华,寻求当代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民族根脉和渊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的是绘画要向自然讨教,以自然为师。从自然的学习中我们会获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艺术源泉。深入到自然中去观察物象的形态之美,体会唐诗宋词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以特定的笔墨形式为载体将二者有序的融合,是向自然学习,提升写生水平的好方法。这是那些靠临摹照片、闭门造车、脱离生活、背离自然的绘画所不及的,脱离生活的绘画也必然会导致艺术的没落和僵化。


面对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象,每个人的艺术观不同,认识则不同。因而,在画面构图的选择上,笔墨的表现上,形式的运用上会各持己见,各择所长,各显其貌。这是艺术选择的自然属性。石涛“一画之法”也说到了不同物象应有不同表现方法和形式这一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故笔墨当随个性。艺术不能千人一面,也不能固守一法应对万物。艺术应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的包容、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形神与意境的升华。


以笔墨直接表现物象的结构和气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要有写意的基本功,二要有构图能力,三要有驾驭画面整体感的协调性。万事开头难,锲而不舍,金石为开。什么样的构图能妥帖的展现特定场景的气象,什么样的笔墨语言能表达此情彼景的心中之象,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适合身临其境的感触与表现等 ....... 这些构成艺术表现性的多重因素需要提前考量,做到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当我们的感悟与自然景观赋予的情境一致时,表现这些景象就会有所选择,或呈浩渺苍茫之境,或现雄浑壮美之势,或藏温润幽深之情,或寓小情小景之雅。触景生情带来的是内心的涌动和笔墨的释放,艺术表现的源泉源源不断 ........ 情与景汇,意与相通,以形写神,情境交融之画意油然生成,故笔墨当随感受,笔墨当随意境。


应物象形与以形写意


“应物象形”是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的艺术观点,是中国画造型要解决的基础问题,也是一个画家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应物象形”是根据物象的形态特征,以笔墨造型将其塑造表现,使其具有物种识别的不同性和区别性。对造像表现的准确程度和概括的写意能力反映着画家的造型能力,也是衡量画家笔墨赋形的艺术水准。但掌握了基本的造型能力只能说会画画,并不说明一定能画出好画。好的造型是笔墨运用到恰到好处时的物象传神,是形态的鲜活与生动的塑造。它是造型、笔意、心象、意境的合成。物象的造型要有艺术感染力,有艺术感染力的造型就会吸引眼球,触目不忘、回味无穷 .......


中国画写意造型观在表现上不同于西画的表现方式,它是画者通过对景物形态观察及感悟后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意象的表达方式,它与实际物象存在着一定的客观上的精度差异,中国画造型崇尚的是笔墨气韵,以形写神。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绝妙之形,是含蓄深长的遐思和意味不尽的感怀。其形态的艺术性不是以表现与原物象的相同性来看待,也不是以精准的尺度来衡定它对物象表现的客观性。中国画写意表现的本质追求的是写意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关照,有它独立完整的程式系统和文化基因。独特的血缘因素使中国画与其它架上艺术保持着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拉开了风格与面貌的距离和差异,并存留着那块其它绘画形式无法取代的原生态之园。


艺术形式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特征性,才有其存在的意义。这并不是固执的保守。借鉴和学习其他艺术门类之精华,对中国画是有益无害的。关键是选择得当,借鉴合理,对症下药。我们可以借鉴传统的经典范式并结合当代审美取向来确立构图,选择中西融合的“洋腔中唱”来表现物象,发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古腔新韵”来重构画面,汲取西画中光影及色彩的优长来丰富中国画,还可以在自然的长期写生中探索和开拓笔墨新象。 


每一门类的画种间都有其特殊性,也有其局限性,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施展优长,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以形写意是中国画造型观的至高境界,平面化的散点成像是它的形式语言特征,这也注定了当形态通过我们的主观意识而净化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范畴时,形态就不是一个单一的物象,应物象形就已自然转化为以形写意的艺术构想,成为富有灵性的载体,这些客观形态已游离出它的客观本体,由自然形态升华为艺术形态,绽放着形神兼备的异采和生命的象征。